ACCA论坛,ACCA考友论坛-全球ACCA中文论坛|中国ACCA学习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2473|回复: 54

James Yu之ACCA考试经验分享1-5

  [复制链接]

1272

主题

2389

帖子

3180

积分

首席管理员

Rank: 5Rank: 5Rank: 5Rank: 5Rank: 5

积分
3180
admin 发表于 2006-11-11 19:33: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General
Acca考了4年多,从底层的paper1连滚带爬一路爬到了3.7,这次04/12考试之后,终于有了一个最后胜利通过的结果,14门课,免了两门,其他都是考过的。考完以后,感想很多,虽然暂时还没找到更好的工作机会,但心情还是很好,对未来依然充满信心,对自己的潜力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像过去考过的那些前辈一样,写一点东西,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给后学的朋友一点点参考意见,使他们少走弯路;也对自己原来学过的知识体系做个整理,以免慢慢遗忘;同时以此来感谢过去曾经帮助过本人的朋友,谢谢他们的真诚帮助。

  Acca考试的课程内容很多很杂,但各门课程之间有紧密的联系,是一个科学的体系,同时也是紧帖市场需求的。尽管有这么多门课,但每门课都是有共同的地方的。本帖是就一些共同的特性进行阐述,以免以后具体到哪一门课还要重复介绍这些共性的东西。

一、学习目标和职业定位。

  凡事都要清清楚楚指导自己的目的是什么,那么考acca考试的目标是什么呢?不管是在校生和已经工作的人,基本的应该是取得职业资格认证(其实就是敲门砖),学习系统的西方财务、会计、管理知识,拓宽视野,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夯实基础,仅此而已。

  当然有的人,就是想混张证书,平时不看书,考前猛做题,有时也能考过,不过这样学习目标不是很正,考后又还给书本了。其实acca的知识非常实用,学好了,工作中马上就用得上,在很多已经考过多年的会员发表的帖子里,都表达了这样的感觉。

  还有的人幻想考过后马上拿高薪,这种期望也不太现实。基本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如果有acca,然后英语(口头、书面)交流能力够好,工作能力比较强,积累几年实践经验后,取得中等偏上水平的薪酬应该是可行的。

  对于acca毕业生的职业定位,本人个人感觉它是把考生当作准财务总监、公司的高级财务经理、或者财务顾问来培养的。但因为acca毕业生的经验很少,很难一下做到这样岗位,还得老老实实从big4的审计岗位或者外企的财务初级岗位做起,不过这并不影响毕业生的将来快速升迁,因为有了acca的坚实理论基础,加上此人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够好,情商过得去,团队精神还行,性格没有明显缺陷,升到财务经理的岗位只是时间的问题。至于何时能到CFO,那谁也说不准,看个人造化了。

  还有一点要补充,一个人在长期工作中的持续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极其重要,即使acca毕业了,实践中需要学的东西还很多很多(实践中学习方式不一样了,不需要这样像acca考试这样高强度系统学习了),如果躺在acca上睡大觉,不在工作中继续学习,以后还是要落伍的。

二、ACCA的复习方法。

  任何考试,只要你掌握了它的内在规律,没有通不过的道理(精算考试、cicpa这样的特例除外)。ACCA也一样,只要知己知彼,充分准备,用庖丁解牛的办法,每次考试就都能游刃有余。下面详细阐述:

1)充足的时间预算和学习资料。

   在acca复习中,最宝贵的资源是时间。很多人在预算下一个半年度时,考虑自己要花多少钱,往往忽视了自己可用的时间能有多少,然后盲目多报考试科目,最后不得不考试前手忙脚乱,要么全军覆没,要么丢车保帅,非常被动。还有很多经常出差的朋友,经常报了名,考试时还在外地出差,捐款给英国鬼子做贡献了。这些情况非常遗憾,浪费了不少的时间和金钱。

  ACCA每一门考试都非常消耗时间,不管是看书还是做题,因为如果达不到一定的时间量,考试时所需要的在三个小时内熟练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难以培养起来的,这个不同于国内的文科考试,就是考前狂背一气,考试时也能过。所以一定要预算好自己这半年花在每一门课上有多少个小时,不能盲目多报考试门数。

  至于学习资料,经过自己的多年摸索,个人感觉,有两类资料是极其重要的,不可或缺,其他的资料只能当作辅助材料。第一是教材,教材是严格按照acca的考试大纲编写的,特别是官方的FTC foucks lynch版本,听说是经过考官审阅的,它全面地反映了整个大纲的知识要点和体系,而且详细地阐述了大纲所要求的知识点,其他的如培训机构的notes,都没有像教材那样详细和全面地覆盖整个大纲,虽然教材有一点罗嗦,但是还是非常适合自学的。Notes适合考前突击的人,但用notes是有风险的,万一考到notes没有覆盖到的知识点,那就要失分了。第二就是全真题,网上免费下载,它的好处太多了,不用多解释了。其他的revision和小册子用处不大,acca考试不需要搞题海战术。

2)快速通过第一遍阅读――对知识体系的了解阶段。

  书拿到手上后,先仔细研读大纲和study guide,然后配合电子词典和其他工具书,要尽快地快速通过,不能拖泥带水,时间太宝贵了。除了非查不可的、频繁出现的关键性生词,其他生词如果能从上下文猜测出来,就不要再查词典了(猜词本身是一种考试时的常用技能)。许多考友有这样一个习惯,喜欢细抠每个单词的意思,非得要找到一个对应的中文翻译才罢手,其实很多词根本就找不到对应的中文表达法的,考试时是要考核考生运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翻译能力,看书根本用不着做大量的翻译。本来就是要培养英语思维,非得要翻成中文,然后解题时先想中文意思,再翻成英文作答,多累啊!

  为什么一直强调快速通过呢,先要引入两个概念。人的大脑有两种状态,一种是散乱、昏沉、被动接收信息的状态,这种状态就是阅读教科书时的状态,人并没有高度集中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只是被动接收英文文字信息,稍有打扰就会走神(散乱状态),而且看英文书有很好的催眠作用,很容易打瞌睡(昏沉状态),这种状态效率低下。另一种状态就是高度集中、主动解决问题的状态,在考前做真题时,人就处于这种状态中。

  所以要提高效率的话,就是要尽快通过散乱、被动接收信息的第一阶段,早日进入集中、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阶段。但想直接跨入第二个阶段,没有第一阶段的看书来积累相关知识的话,直接上来就做真题,恐怕也很困难,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假设以三个月为复习时段的话,看教课书的时间尽量控制在一个月之内完成,快的人还不要一个月,我还见过脱产复习的考友,全天候看书,7天看完一本教材的。

3)练习真题,将教材变成工具书查阅(跳读、扫读)――融会贯通阶段。

  我的经验是:看完教材后,直接从网上下载最近几年的全真题,开始做题。这个时候,开始是一道题都做不出来的,这很正常,关键是你怎么去适应和提高。尽量自己能做一点出来,实在不行就看答案,然后将答案大卸八块,分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去琢磨,看考官是怎么样运用理论工具来解决问题的,看答题的格式,看考官的思路,一定要动手自己抄写答案或者解题,该计算时就一定要用计算器算出来,把答案的思路理得很清楚。碰到哪个理论工具不熟悉,直接到教科书上去寻找相关部分的详细内容细读,这是一种跳跃性阅读,看完了相关部分,又回来继续做题,教科书就变成了工具书,此时做一道题用时很长,有时一个晚上就只能做一道大案例题,这很正常。这是一个理论到实践,然后实践再到理论的循环过程,自己慢慢地就对这些理论以及怎样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熟悉起来了。

  刚才说的还没算完,琢磨完答案后,要马上看后面的marking scheme和考官的考后comments(从网上另外下载打印),这样的话,你才清楚这道题到底是怎么评分的,重点在何处,考官对此类题型有什么评价,考生在过去考试中经常犯哪些错误等等。还有,如果是文字题,要将考官答案中的要点用彩色笔标出来,下次再看时就一目了然了。

  经过了上面的这个阶段,庖丁解牛的中级阶段就差不多了,剩下的就是熟练问题了。此时信心比刚看书时增加了很多,以三个月为复习周期,这一阶段要一个月左右,真题可能能过一遍到两三遍(做最近三年半的新大纲的真题+pilot paper就够了)。

4)反复限时操练真题,总结归纳,完善知识体系,适当背诵,适当猜题。――熟练解决问题阶段。

  最后一个月时,无非就是大量地限时反复练习真题,但不是搞题海战术,而是精练,要学会将各种题型做分门别类,分别单独操练;每一种题的每一种变型,都要找到一到两个典型题,以典型题来带动自己对知识体系的掌握,然后限定时间反复练习,练习完后总结这种题型的规律,特别是有哪些惯用文字表达法,用彩色笔标出要点,将他们背诵下来。当任何一种可能的题型在大脑里都储存了典型题后,无论考官怎么出题,都能举一反三,acca的出题方式很典型,考官无非就是将原来的题型里面的内容、数字更换一下,要考核的思维方法和理论工具并没有变。

  文字题部分的准备,可能上面的方法还不够,初级和中级阶段,背诵的内容比较多,我当时的方法就是找几张A4纸,将自己总结的整个书的知识体系归纳下来,背诵之,不用买小册子,自己总结的更靠得住。2.6比较特殊,内容太多,当时我将整个Foucks Lynch的小册子Lynchpin用一个月全部背下来了。到了三阶段,根本就不要怎么背,考官根本就不考死背的东西,就是反复看书和做真题做熟练就够了(3.6除外)。

  大约在考前两到三周左右,可以适当猜题了,把前几年的真题放在一起,自己做一个各种考核内容、题型出现的分布表,结合考官最近半年发表的技术文章和最近两次的exam comments,以及teacher’s conference note’s上的内容,下次要考什么内容(会计、审计、财管类都可以猜题,IT、战略、税法类不需要猜题),一目了然,呵呵!当然,猜题只是个辅助的东西,真正可以依靠的还是自己平常练就的实力,无论猜题是否准确,都要从心理上做好打硬仗的准备,盲目依赖猜题是很危险的。

  考官和考生就是在玩狐狸与猎人的游戏,考生猜题,考官就反猜题,但总体而言,acca的考官比cicpa的考官要仁慈多了,经常会有一些信息通过公开的渠道给考生,帮助考生过关。也有一些考官比较无聊,比如2.4新大纲的第一位考官,出题奇偏,有一次竟然考到了1.2的process cost,后来就被acca炒鱿鱼了。

  考前最后这个阶段就是无非是解决熟练、熟练再熟练的问题,熟练问题解决了,考试就Ok了,没有问题。如果扎扎实实准备,此时的信心指数会很高,准备着信心十足进考场。

1272

主题

2389

帖子

3180

积分

首席管理员

Rank: 5Rank: 5Rank: 5Rank: 5Rank: 5

积分
3180
 楼主| admin 发表于 2006-11-11 19:36: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ACCA的考试技巧

1)考试时选题的优先顺序。

  有考友讲过培训老师讲的:先做后面选做题,然后再回来做必答题的顺序,我觉得这样的方法也蛮好,但不一定适合所有人,每个人只有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没有最好的方法。
我更倾向于用下面这两个原则来答题:

  a、把需要大量时间解答的、比较复杂的大型案例题放在前半程做,把小型的难度小的题放在后半程做。为什么这样呢?大部分人有个这样特点,在高度压力下只能做简单的判断,做不了更深入、更全面的计算和分析。比如围棋比赛的读秒,在一声声读秒声中,棋手根本没有时间来过多思考,只能快速落子,否则判负。Acca考试同理,大案例题需要大量的时间来扫描案例文章,然后临场思考作答,需要在时间压力相对较小的前半程才能答得比较全面、比较透彻。到了后面的选做题时,难度已经比大案例降低了,不管压力有多大,依靠平常的功底,狂写答案就是,不需要太多的临场思考(如果每道题都要临场思考,坏了!肯定平常功夫不到家,不熟练,平常做真题就是训练这种思考能力,如果将平时的思考练习放到考试的三个小时去做,结果肯定是失败)。


  b、自己创造了一个新的概念:M/T值,就是Mark / Time的值,意思就是在单位时间里拿分的效率,效率最高的题,就是最优先开始做的题,这个概念相当于性能价格比。很多考友忽视文字题,其实如果碰到某个专题很熟悉的纯文字题,它的M/T值是相当高的,刷刷狂写下来,得分率比计算题还高。各种题型的M/T值大概排序是:熟练的纯文字题,熟练的计算题,不熟练的计算题,不熟练的纯文字题。

2)时间管理。

  考试即使复习得再好,如果时间管理一塌糊涂,最后必然是失败的结果。特别是考纯文字的科目或者是做大案例题时,很多考友在前面过多深入讨论某个专题,不注意时间分配,等到后来再看时间,已经来不及做完全部的题了,非常可惜。

  Acca考试只要答题基本正常,将所有要做的题做完,或者最后一题做了一半,基本上就通过了,所以整个考试过程就是跟时间赛跑,这需要有平常的练习真题的基本功,也需要有临场的时间控制技巧,另外还要加强平常的书写练习。本人考3.5时,常常有胸中千言万语,无奈手写不过来的感觉,手写到痉挛也写不完那么多内容,往往到了最后就是只能写一些立论要点,根本没有时间再展开论述。所以文字题的展开深度的把握极其重要。

3)正确的格式,逻辑地表达。

  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最重要的特点是逻辑思维,在acca考试中同样是这样,千万记得将每一个小论点空一行分段,用字母或者数字清晰地标出来,好方便打分的人给分。另外,立论的论点要清晰写明自己的假设,假设和论点不要有内在逻辑矛盾。

  无论哪一科,它的答题都有自己的格式,该用报告格式,该用memo格式,都要注意,格式如果正确,都有分数给的,特别在第三阶段,我看到过3.6的一道真题,光写个报告格式就给了4分。

4)开放性思维方式。

  在Acca考试的初级和中级阶段,思维的开放性还不是很够,判分比较严,背诵成分也还比较多。到了的三阶段,判分很松,考生就进入了自由表达的舞台,考官提供的答案也仅仅是参考答案,不是唯一答案,只要考生的回答逻辑关系上言之成理,内容上言之有物,且与所问的问题相关,评分的人大笔一挥就给分了(3.5这门课最明显)。

  所以到了第三阶段,思维一定要很开放,不仅仅可以运用本门课所学的只是知识,其他课学的知识甚至平常积累的知识都可以搬上来,思路越开阔,写的东西越贴近论点,得分越高。但答题时同时要注意时间,不要在某个专题上过分纠缠,耽误了后面的答题。

  General先写到这里,下次写3.5,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如果考友觉得哪些内容需要补充、完善的,请在后面跟贴,然后我试试能否回答,回答不了就请无坚不摧老大出马。哈哈!

1272

主题

2389

帖子

3180

积分

首席管理员

Rank: 5Rank: 5Rank: 5Rank: 5Rank: 5

积分
3180
 楼主| admin 发表于 2006-11-11 19:36:47 | 显示全部楼层
(二)Paper 3.5
Paper3.5是一门让人增长智慧、脑袋开窍的课程,非常有意思。里面的内容无非就是当今那些管理学大师们的那些理论和模型,比如:迈克尔.波特、罗佰特.卡普兰、德鲁克、明兹伯格等等,这些人的名字一个个如雷贯耳,学习和研究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我考3.5的经历:我考了三回,分数分别是:58、53、61,为什么要考三次?还不就是那两门拖的后腿,第一次03年12月,当时考前那两个月每天晚上要看两集该死的连续剧“一双绣花鞋”和“梅花档案”,欲罢不能,害得我另外两门考前刚刚看完书,连题都不会做,3.6甚至连题都看不懂,惭愧!加上当时还要考一门3.4,压力好大,考前只好投降,专心复习3.4,同时3.5也没放弃,后来居然考了58分。后来第二次考,3.5又顺利过关,那两门又没过;拖到04年12月,最后才终于全部结束战斗。

前面两次分数为什么低些,是因为前两次都没做完,第一次有几分没做,第二次有12分没做,第三次全部做了,所以分数略高。

总体而言,3.5在劳动量上和难度上,比3.6和3.7要低。但是,我发现一个有趣的规律,我认识的男性考友3.5的通过率高于女性,这可能跟女性的知识面和思维定势有关,男性思考问题相对角度要宽广些。另外,英语文字表达能力强的人,通过率要高于英语能力弱一些的人。

在开始详细阐述怎样准备3.5的复习和考试之前,我觉得有必要先介绍BPP的Revision上的编辑对考官的一个评述,他的这些话对复习非常重要:

The Examiner for paper 3.5 is Geoff Gravil, who was the Examiner for Paper 12 under the old syllabus. His questions require a practical approach, in which theory is used to support analysis and proposals rather than a substitute for them. The ACCA website has an interesting statement prepared by the Examiner called “Examiner’s Approach”. In this, the Examiner makes several interesting points.

1) He seems to say that he is more likely to examine the practical aspects of marketing than such aspects of HRM and IT as the latter are more fully covered in other exams.

2)The major case study will always include quantitative data. Candidates must analyze and use this but not to the exclusion of interpretation and the use of the written data given.

3)It is important that candidates use the case scenarios to base their answer on.

上面的三个要点其实就是:市场理论是考核重点、定量分析必考(不但是要用数据,而且要做出文字论述)、考生的回答必须要以case里面的材料为基础。

3.5的内容简析:其实这门课的核心内容就是strategy process, 它包括三大块:战略分析、战略发展与评估、战略执行,这三大块再细化就有很多理论了,这里一下子也列不完,详细内容书上和真题上都有详细介绍,我不再这里重复了。我只能从方法上与大家一起分享,我的方法也不见得适合每一个人,仅供参考。

一、复习经验和技巧。

1)教材与真题阅读,了解和熟悉理论体系。

首先拿到书肯定要研读大纲和study guide, 先了解这门课的轮廓。然后,就是按部就班地仔细阅读教科书,仔仔细细地看,BPP的书里有很多从Financial Times上摘录的案例,看起来还是蛮有意思的。看第一遍的目的主要就是理解这些管理学理论,同时扫清阅读障碍(将重要的高频生词都查出来)。

看完书后,就可以直接看真题了,第一次看真题时,肯定没有人能马上开始做题。其实就是看题,然后看答案,看考官是怎么答题、怎么组织篇章、怎么运用模型的,最后看后面的marking scheme,了解考官是怎么样评分的。

将最近三年的真题看完,可能需要继续回头看第二遍教科书,此时的速度与第一遍不可同日而语,可以飞快地看完书,因为词汇已经很熟悉了,生词障碍已经没有了,而且经过看真题,知道了相关的重点内容。第二遍的看就只看那些重点理论了,教材里面的小案例也可跳过去不看了。另外,像人事管理和IT这样的非重点章节就不用看了,重点看那些核心的内容。

2)练习真题,练习怎样运用理论工具来分析问题,同时培养解题速度。

既然书都看了两遍了,要开始实践了。找来历年的真题里面的60分的大案例,就可以练习怎样做题了。开始时不能看答案,先阅读案例,然后看考官的问题,找几张A4纸,用笔写出自己的答题计划,比如用某某模型,然后具体结合案例怎么来分析。

此时有两种展开深度,一种是只写working plan,一种是连详细的论证的全文都写出来,看自己的时间是否充足吧。如果有时间,争取不但要写出大提纲,连大提纲下面的小要点也列出来,该计算的财务和非财务比例分析的数据,都要计算和写出来,同时要写上自己对这些数据的分析,这才算得上真正起到练习的效果。否则光看看书,然后轻轻松松看答案,有点像武术里面的一句谚语:“不痛不痒,功夫不长”。

写完自己答案之后,就是与将其与考官的答案去核对了,在考试的三个小时里,自己永远是不可能做到考官的那种宽度和深度的,这个很正常,将考官的答案的骨架(关键句、要点)用彩色荧光笔标出来,特别是自己没考虑到的那些要点,一定要重点标出来(这些就是自己的知识漏洞),然后琢磨自己为什么没有想到,甚至当场翻教材去核对,看自己的知识漏洞在哪里。有时考官的答案是一大段,很难找到要点,很简单,翻到后面的marking scheme看,上面哪个要点几分,都一目了然了,清清楚楚,有时甚至可以将marking scheme的要点抄到考官答案的旁边,下次再看答案就不怕找不到要点了。

其实只要重点练习60分大案例,后面的可选题难度不大,只需直接看答案和对答案就行了,同样将要点标示出来。

如果觉得前三年的大案例题量不足,也可以将前六年的大案例题,全部做个2、3遍,每个人依据自己的实际时间而定,不可能情况一样。

真题做了几遍(3~5遍)以后,已经养成了怎样分析问题的习惯了,信心也很足,剩下的就是保持记忆了,在考前一个月时,就可以将大量时间让给3.6和3.7,对于3.5,每天挤零碎的时间来看看小册子和真题就可以了。如果长时间不看3.5的内容,同样也会忘记的,很危险。

1272

主题

2389

帖子

3180

积分

首席管理员

Rank: 5Rank: 5Rank: 5Rank: 5Rank: 5

积分
3180
 楼主| admin 发表于 2006-11-11 19:37:4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考试经验与技巧。

1)彻底拓宽思路,运用发散性思维。

考官在comments里面经常报怨,亚洲的考生写得很少,老是喜欢用SWOT模型,好像其他的都不会了。其实这里面反映了两个问题,一是思路狭窄 二是论证深度不够。

下面用一个例子来阐述3.5的答题思路需要多广阔:02年的12月的大案例第一题,介绍一家英国农机公司的运营状况的,要求考生运用相关的模型评估公司的现状,考官的答案运用了内部分析、外部分析、竞争环境以及市场学的诸多模型和理论,按照常理,这样的答案应该是很完美的大杂烩了。可是,在答案的后面,考官有个注释,我将原话写上来,大家看看这种题型的答案有多灵活:

“Some candidate may choose to use a SWOT analysis of 6 M model and some may apply the value chain, demonstrating the company has not successfully integrated all activities clearly. Some candidate may even focus on the need to market more comprehensively using marketing mix model to show the need for more cost-effective distribution channel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 more powerful brand name. Even lifecycle analysis could be employed, demonstrating the urgent need for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The answer could contain all these models (and even more) and marks will be awarded where appropriate. There is no one precise and correct methodology in answering this section.”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做大案例时,想依靠运用单个模型解决问题是不现实的。

其实,有三种解题方式,一种是单模型深挖,但这种方式风险大,得分率不高,而且在高度紧张的时候,时间有限,也不可能能论证很深。第二种方式是运用多模型,适度挖掘。意思就是论证的深度要适宜,太浅了得不到多少分,太深了时间耗不起。还有一种方法,就是04年12月份大案例碰到的,根本用不上什么模型,好像武术比赛,不准你用套路,只准散打,那怎么办呢?其实还是有办法的,这个只能建立在自己平常积累的知识体系基础上,需要考生有较强的模型整合能力,有全面的知识体系,能够发现考官在案例文章中透露的相关信息,运用一些非固定模型的知识点来切入,一旦找到几个切入点,就可以展开论述了,不愁考官不给分。

2)解决论点和论据脱节,论证虚弱的“两张皮”问题。

有的考友就有这样的困难,只会将自己背诵的理论抄上去,然后简单讲讲案例里面的企业是怎么做,然后就没有什么话说了。这就是典型的两张皮问题。这个问题其实首先是对模型的理解并不充分,只是简单背诵。然后在平常的练习里没有认真用真题做模拟练习,平常对这种论证练习很少,考试时自然也就没话说。

解决的方法:a、反复阅读相关材料(包括教材和真题),注意培养自己对模型于模型之间的有机联系的感觉。b、通过大量的真题练习,来培养自己的从案例里面搜索信息的能力和论证能力。

3)培养运用案例里面的提供的数据的能力。

每次的大案例里面都有一长排财务和非财务数据,这些都是企业的绩效数据,如果在考试时不会用,或者干脆不用,只会写一点干巴巴的文字,恐怕是拿不到多少分数的。一个acca的考生,如果不会做定量分析,那会让人笑话的。

要解决上述问题,还要提到3.3,3.3这门课就是在专门讲管理会计和绩效管理的,它培养的是考生的怎样从数字里面读出管理学意义来并怎样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怎样用数字说话的能力。如果哪一位考友没选修3.3,直接就考3.5的话,做大案例确实有点困难。

建议:如果没有学过3.3,不妨借一本3.3的教材,将里面的核心内容,即绩效评估那几章复印下来,仔细阅读,然后再找几份3.3的真题,将里面的有关怎么做绩效评估的题多做几遍,找到常用的套路和方法,找到感觉后,回过头再来看3.5时,问题会迎刃而解。

在常规的3.5的大案例中,一定有一道20到25分的题,要求评估企业的现状,此时要用到的就是考生在3.3培养起来的绩效评估的能力加上3.5的某些模型的运用(04年12月份的题比较怪,跟往常的不一样,例外)。

我觉得有关绩效评估,有两个模型是必须铭记在心,常常要用的,一个是:Fitsgerald’s 6 dimension performance matrix: 包括:Financial performance / Competitiveness / quality of service / Flexibility / Resource utilization / Innovation. 另外一个是卡普兰的平衡计分卡,详细内容不写了,书上有。这两个模型用熟练了,绩效评估的问题基本上都能解决。

还有一个“二次计算”的小问题,被许多考友忽视了。在做绩效评估时,只是简单运用案例里面的数据,而很少再做进一步的计算,以便算出一些非常有用的财务和非财务比例出来,以下面这个小案例来说明。

比如:A公司去年:销售额100,毛利35,纯利25,员工数50,R/D10,营业面积100平方米。 今年的情况是:销售额150,毛利50,纯利37,员工数80,R/D10,营业面积150平方米。

假设要评估公司的这两年的业绩,如果你光照抄案例里给的数据,那是没有多少分的,因为考生根本就没有怎么利用所给的数据。但是,如果经过二次计算,算出很多比例:比如用如下简单计算,算出来的比例一看就一目了然,写分析报告就比较容易了,这些都是在3.3练就的基本功。

销售额:今年比去年增加50%;毛利率:去年35%今年33.3%;纯利率:去年25%今年25%;人均销售额:去年2,今年1.88;R/D投入占营业额比:去年10%, 今年6.7%;每平方米营业额:去年1,今年1。

5)3.5考试实践指南。
拿到考题,我的经验是,一定要先做大案例,并且争取在2小时之内解决战斗,留一个小时做后面的两道可选题,如果最后的可选题没有做完,那是否通过是很危险的。至少最后一道可选题要做出一半出来。也就是说做了4.5道题,基本上就过了。

对于大案例题,第一遍大概用中等速度阅读,最好是先看好后面的三道问答题,带着问题去看案例。阅读速度太快时,理解程度有限,太慢又耽误时间。估计用10到15分钟能看完案例吧,这是对案例有个整体的了解。

然后后面答题时,看好问题,然后到文章里去扫描,找到相关内容;然后自己组织答案,记得要用考官在问题里要求的格式,比如报告格式等等。因为考试时间紧张,在展开论述的深度上,一定不能过深,否则时间不够,自己吃亏。但是,最低限度要把自己的论点的每一个小的要点要写出来,每个要点另起一行,并清清楚楚地用数字或者字母标清楚。总而言之,要让考官看了以后,能非常舒服地给分,你如果让他到处去找要点,他也烦躁,不会给你很多分的。

前面说过了,做大案例分析,一定要尽量能用多模型、多理论分析,避免光用一个模型,这样力量太单薄了。另外跨模型的整合能力也很重要,平常复习时,就要明白模型之间的有机联系,不能死背某一个模型,考试时,只要想起其中一个,就能带起一大串其他模型。另外,还要加强对整个知识网的归纳整理,如果考官出了那种看不出能用什么模型的大案例题,就只能靠平常培养的那种敏锐嗅觉,利用所学的完整知识体系,找到考官预留在案例里面的那些切入点,然后做出解答。任何大案例题考官不可能没有什么切入点,否则大家都答不出,这是不可能的。

顺利解决了大案例后,两道小的选择题就容易了,依靠平常的基本功夫,顺利答完它们,胜利已经在望了。

总体感觉,3.5不难,只要具备3.3的绩效评估和管理会计的基本功,然后将书看熟练,将最近的新大纲真题(3.5年)做熟练了,没有什么太难的地方了。

最后三门的时间分配是很重要的,复习的前半程要重点复习好3.5和3.7,将书看熟练,将真题做得很熟,培养高度的信心,3.5和3.7有了信心后,剩下的就是保持记忆和状态了,不需要太多时间留给这两门。到了复习的后半程,重点就要转到3.6了,密集地连续看3.6的教课书、IFRS准则原文中的范例、以及部分真题,3.5只要每天抽30到60分钟看小册子和真题,3.7隔2、3天做做自己很熟悉的最近三年半的真题,保持记忆就行了。其他时间全部扑在3.6上,保持对准则的密集阅读和利用范例来培养运用准则作出职业判断的能力。另外,3.6复习还包括经常练习合并计算题。

3.5考试经验先写到这,高手们见笑了。其他两门有空再写,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最近忙于准备面试的事情,可能后面的core paper考试经验要一周后才能写,抱歉,不过不用担心,肯定能在4月下旬写完这最后三门的考试经验。

1272

主题

2389

帖子

3180

积分

首席管理员

Rank: 5Rank: 5Rank: 5Rank: 5Rank: 5

积分
3180
 楼主| admin 发表于 2006-11-11 19:38: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Paper 3.6(上)
Paper3.6这门课非常特殊,跟acca其他任何课程都不一样,其特点是内容繁杂,考前即使看了几遍书,合上书后心里却很茫然,有无从下手的感觉;它不像3.5和3.7,3537只要认真看书和做真题,做了2、3遍以上后,自然就有上手的感觉,信心会大增,不会有一种沮丧的感觉。3.6则不然,如果方法不当,找不到重点,不知道诀窍,同时又手上没有最新的资料,考试是比较难通过的。

任何事情只要找到了它的规律所在,肯定是可以克服困难的,3.6也一样。其规律如下:

1)它的题型非常有规律,不外乎这些题型:合并计算、合并理论、杂项准则(mixed standards)、绩效(performance)、时事(current issue)等等,只要针对这些题型分别准备,一项项都可以突破的。

2)它的采分点很高,一般一道25分的题,一般有30分左右的采分点,所以很多考友考完3.6后感觉一般,最后得分反而比其他两门要高。

3)这门课考官有很明确的考试范围信息提示,这些信息通过:考官文章(比如improving standards)、teacher’s conference notes、examiner’s comments等等方式告诉给了考生,考生据此准备,肯定能大大增加通过率。

下面分门别类地阐述每种题型的准备:

一、合并计算题。

这种题型是必答题,没有选择的余地,其实对于它的准备也有规律,规律就是在熟悉教课书的基础上,找到每一种变型的典型题,然后再反复练习,每种变型至少练习3-5遍。还有,做合并计算题之前,最好要先熟悉其他的准则,因为合并计算题里面还掺杂了一些准则,比如经常有IAS12、19、38、18等等,这种准则每个也就是3、5分,不会也不行,要不然会因为某个小问题卡壳,影响整个大题的理解和答题速度。

另外,要答好合并计算题,除了教科书(FTC Foulks Lynch 2004年9月版,以下同)上有关合并的那8章内容之外,还必须要补充IFRS1、IFRS3和IFRS5的相关内容(主要是看这些准则的范例),尤其是IFRS3(它代替了老的IAS22),它是重点中的重点,有时间的话最好将此准则的范例要看几遍,以补充教科书的不足。合并计算题的各种变型总结如下,但本人不能保证以后考官是否有新题型出来,仅供参考。

1)合并平衡表

典型题:02/12、03/12第一题。合并计算题看起来很复杂,但如果熟悉了它的解题方法,也不难,不管母公司和子公司、孙公司的股权关系如何复杂,只要仔仔细细找到母公司实现控制子、孙公司的时间点(等于或者大于50%控股时),从group share的角度来看问题,清清楚楚地画出group structure图,剩下的问题就好解决了。

对于计算goodwill、MI、group reserve等等,有很多种写working的格式,教科书上是直列式,考官用的是另外一种综合的格式,可以将一个子公司的group share和MI同时列出来,然后根据考题给出的信息调整pre acq.和post acq. reserve,然后在后面再写出cost of investment,最后算出goodwill。我个人比较喜欢考官这种表达方式,可以将很多信息同时列示在一起,group和MI可以互相核对,效率非常高。采用IFRS3以后,其实合并计算题会变得容易一些,因为省掉了goodwill的摊销这一项内容了,但同时对无形资产的确认和计量又增加了难度,这些可以通过阅读IFRS3后面的范例来解决问题。

2)合并利润表

典型题:2003/06第一题。这种类型的题比上面的题要复杂些,要特别细心,对于在会计年度中间合并进来的子公司,它的利润表的每一项并进来时,要记得乘以当年的时间比例;还有,联营公司的合并也要小心;另外一个困难是它涉及到了disposal和deemed disposal,根据IFRS5,已经出售的那一部分的业务,它的数据要在利润表中分开列示,不能与主表的数字混在一起,这个千万要注意。

3)合并现金流量表。

典型题:pilot paper、2002/06、2004/12第一题。这种题型其实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编新表,一种是将错误的现金流量表修改正确,两者原理是一样的,形式上略有不同。因为这次04/12刚刚考了这种题型,所以05年/06月这个的可能性很小,但是这部分还是很重要的,抱着学习的态度,将这部分学好还是很有用的。与2.5相比,3.6的现金流量表的内容主要是加入了了合并的部分以及外汇折算损益的部分。其实也不复杂,教科书上的例题已经讲得很透彻了,反复将例题做几遍,再多做上面这三道真题做几遍就比较熟悉了。

4)合并海外子公司报表

典型题:2001/12、2004/06第一题。这种题型是合并计算题里面最复杂的,人都要算晕,有大量的两种货币的折算,最后还要计算外汇折算的损益,实在是很头疼。但是这部分内容还是相当重要的,因为acca一直标榜自己是国际化的会计组织,国际化的考试肯定对外汇的会计处理极端重视,同时这也是跨国公司日常运营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IAS21一定要学好的,不能回避。

这一部分的内容教科书上讲得还是蛮详细的,难点主要在:exchange difference,这个重点掌握了后,其他的都不是很难。合并海外子公司有两种方法:closing rate method 和 temporal method,考官每次都考了第一种方法,第二种基本上没考过,所以只准备第一种方法就够了。

对于IAS21,考官还有一种考法,他不在合并计算题里面考,他在后面的题里面考,以某某跨国公司为案例背景,考你怎样去计算exchange difference,这样的题型也要准备。

2005年6月考试有关第一题合并报表的个人预测:根据考官上次在他的文章improving standards里面的提示,我个人猜测,2005年6月的考试题,考合并平衡表(可能要全面测试IFRS3,2004年12月只考了IFRS3的一点理论,没考计算)的可能性为60%,考合并利润表的可能性为30%,考合并海外子公司报表为10%,现金流量表100%不会考了。

关于IFRS 3,在IFRS的原版书里面有两道很大的范例题,一道是反收购,一道是分步收购,这两个主题也有可能是将来的考试内容之一,考友们不能忽视它们。只是考官考的题不可能像准则原版书里面那么复杂,但将这两部分内容掌握我觉得是有必要的。再说,反收购是现在很多公司买壳上市的常用手段之一,非常重要。

二、合并理论题。

这种题一般是在一个集团公司的背景下,发生了很多业务,要求考生根据合并理论作答。在所有的题里面,数这种题型最难,我一般在考试时会放弃这种题,选做其他题。比如上次04/12的第二题:企业重组,这些内容书上都讲得很少,很难真正学好。不过有时候有这种情况,其他三题都做了,还剩两道题,包括合并理论这一题,另外一题更加不会做,这时可以在这种题里面挑自己会的小题做,一道25分的题里面肯定有三四问,只要有会的小问题,也可以做,最后一道大题能捞个10~15分也很不错了。

1272

主题

2389

帖子

3180

积分

首席管理员

Rank: 5Rank: 5Rank: 5Rank: 5Rank: 5

积分
3180
 楼主| admin 发表于 2006-11-11 19: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杂项准则题(mixed standards)。

这种题是3.6的最重要内容之一,有时考一道题,有时考两、三道,这个部分如果不会,考试肯定泡汤了。

因为现在处于旧的准则向新的准则过渡时期,很多旧准则都被新准则代替了,要么进行了重大修改,不像其他科目的考试,3.6这一门课如果完全靠做真题来准备考试,因为很多真题上的会计处理方法是过时的,反而扰乱了人的思维,考试时肯定会翻船。

那么到底怎么来学习准则呢,那就是先要买到最新的教科书(推荐FTC Floulks Lynch的书),然后结合IFRS原版书上的范例来反复阅读。通过看教科书上的有关准则的条文就是学习其理论,然后通过做书上的例题、做真题以及阅读IFRS原版书上的范例就是实践的过程。在反复阅读书几遍之后,所有的准则在脑海里就形成了一个体系。然后通过做例题、真题和阅读范例,则培养了一种灵敏的嗅觉和职业判断能力。

碰到mixed standards题时,考官一般是给出某某公司的背景,然后公司发生了很多业务,公司做出了相应的财务会计处理,请考生假设以财务顾问的角色,根据相应的准则对公司做出的这些会计处理进行评价以及提出建议。与2.5相区别,考官并不会明示用哪些准则,需要考生自己判断该用哪些准则(多的时候,在一道题里面可以考到7、8项准则)。面对这种题,如果考生对教材和准则很熟练,培养了很灵敏的嗅觉和判断能力,很容易就能找到问题所在。

考题涉及的准则并不会考得很深,都是一些基本的和原则性的内容。判断完了以后,就要根据自己的理解用适当的表达法把自己的评价和正确的会计处理写出来。还是跟其他科目一样,要注意答题的格式,每一个要点要清楚地分段列示。

这么多准则,怎么去抓到重点呢?其实这门课的重点还是很明显的,重点就在基本准则和最新准则上。那些书上没有讲到的、已经淘汰的准则就肯定不用看了,比如IAS22和IAS35;书上已经讲到的准则也有些基本上不怎么作为重点考了,但是要求要懂和会,比如:IAS11建筑合同、IAS41农业等等。

除了上面的这些,3.6书上介绍过的准则就都是要准备的了。复习准则最好不要赌博,比如放弃复习某些准则,以为上次考过了这次不考,这样是很危险的。因为完整的准则体系好比一张网,漏洞越小,则考试得分越多;而且,假设考官上次考某个准则的部分内容,这次他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再考这个准则,或者再考此准则里面的另外一些知识点。

至于怎么来记忆和运用准则,我个人感觉,首先要好好的学好Framework和IAS1, Framework清楚地阐述了每个会计要素的定义,比如资产、负债、权益、收入、费用等等,后面的所有准则都是在围绕这些会计要素来讲述怎么处理某个方面的问题的。IAS1则教给我们有哪些财务报表(B/L、I/S、现金流量表、权益变动表以及报表附注等等),然后是这些报表的具体格式。

至于具体到某个准则的学习,我觉得除了要理解准则里面的重要术语的定义和准则的实用范围之外,其实只要掌握4个要素,这个准则基本上就能掌握了。它们是:确认(recognition)、计量(measurement)、列报(presentation)和披露(disclosure)。掌握这4个要素后,然后大量阅读IFRS书上的相关范例(每一个范例都是一个小案例,模拟企业在实践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这就是实践的过程,培养自己运用准则的能力,而不是死背那些条文,加上多做教科书上的例题和考试真题,考生的职业判断能力一定会很快地培养起来,看到大案例题也不害怕了。

四、绩效评估题(performance measurement)。

这种题也经常考,跟3.3、3.5、3.7考的内容是一样的,所以学好绩效评估是多么重要,如果35和37复习得好,3.6这一部分的书基本上不用怎么看,都会了。但是,3.6考绩效评估与其他科目还是略有差别,它是从财务报告的角度来考的,仔细看考官的答案就能看出用词和表达法与35和37的区别。而35是从战略的角度来考绩效,37是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来考绩效。

至于最近的绩效这一部分会考什么内容,考官在teacher’s conference notes里面讲得很清楚,我会把这份notes帖上来的。

五、current  issue题。

这道题一般放在第五题,总是考一些与财务报告相关的比较前沿的主题,比如:环境报告、公司治理、IFRS的实施、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等等。这一部分内容其实比较好准备,估计到都有哪些主题可能会考,对于每个主题都归纳好相关的资料,然后考前一个月左右每天背一背,考试时不就信手拈来了。

在真题答案(03/12第5题)里面有一句话,我觉得很重要,可以帮助大家理解IFRS的特点:IFRS generally adopt a balance sheet oriented approach which focuses on the recognition, de-recognition and measurement of a company’s assets and liabilities at fair value。

六、考试实战经验。

跟其他科目一样,3.6的考试一样是争分夺秒的,4道题100分,如果不能做完3.5道题,能不能通过就很玄了;只做三道题通过的可能性比较小。平常合并报表的计算题的练习很重要,额定时间是45分钟,争取最多用55分钟解决问题。如果超过这个时间,后面的答题肯定会受到影响。

做完合并计算题,然后就是将剩下的题里面的自己最擅长的两道题完成,尽量避免做合并理论题,一般人都是选择做混合准则题或者时事题。做完前面三道题后,大概也就剩30分钟左右了,在剩下两道没有做的题里面,选一道自己相对熟悉一点的题。最好是选择一道大题包含很多小题的题型,直接选择自己会的小题答,碰都不会的小问题,跳过去做下一道小题。最后只要完成了3.5道大题,等着胜利的消息吧!!!

1272

主题

2389

帖子

3180

积分

首席管理员

Rank: 5Rank: 5Rank: 5Rank: 5Rank: 5

积分
3180
 楼主| admin 发表于 2006-11-11 19:42: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四) Paper 3.6(下) 2004年10月Teachers'conference notes!
这份文件一直没有在ACCA的网站上公布,它用于准备最近的3.6考试是极其关键的,无论怎么强调它都不过分,甚至可以将它比作“XX中央文件精神”。如果考友们不信,可以先仔细研读这份文件,然后去对照2004年12月的考试真题,关于那次考试的五道真题的相关内容,这份文件里全部都强调了,所以它的预测成功率是100%。

对于2005年6月考试的朋友,我不知道是否存在有2005年最新的Teachers’ conference notes,如果有的话,建议大家要发动团队的力量,通过各地的考友,包括在英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的考友,找到这份文件;厉害的培训机构往往能事先得到这些文件。如果没有,那就依照这份文件和考官文章(improving standards、IFRS1)去复习也行。

还有,2005年初,2.5的考官发表了一篇跟2.5和3.6都有关的文章,内容是有关IFRS1的。虽然IFRS1已经在2004/12的3.6考试里面考过了,但是因为05年是欧盟开始执行IFRS的第一年,正值过渡时期,IFRS1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所以对于05年6月的3.6考试,IFRS1还是要扎扎实实准备的,不光要看教科书上的内容,还要仔细研究准则后面所附的范例,在2004/12的考试里面,所考IFRS1的内容并不是很深,也许这次考试会考得更深些。

Paper 3.6 – Advanced Corporate Reporting: SPEAKER’S NOTES: TEACHER’S CONFERENCE

Slide 3

Candidates have tended to spend a disproportionate amount of time on question one with the result that they become short of time on other questions. There has and will be efforts to try and ensure that candidate will not be time pressured on question one by adjusting the number of transactions to process. Other questions will focus on core knowledge appropriate to this level in a given context.
More emphasis will be placed on the Statement of Principles/Framework.. GBR students will be expected to have a great knowledge of differences between UK standards and IFRS. Developments in financial reporting such as different methods of communication financial information will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Over recent diets candidates have performed quite well on question 1 but have struggled with the discursive questions where technical knowledge has been required. An exception to this has been question 5 which has generally been a discursive question without the need for technical input. Questions will continue to be asked where candidates are expected to discuss and adjust financial statements but recent diets have proven that candidates have struggled with this type of question.

Slide 4

Candidate often answer the question they would like to have been set. Many students simply do not write sufficient to pass neither do they relate the number of marks to the amount that they should write. If candidates understood the basic principle of group accounts, the Framework and the key standards they would stand an excellent chance of passing. Very few candidates seem to have an in 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subject.

Slide 5

Candidates’ performance seems to improve when their reading is wider than just the manual. Reading the accountancy journals if only on a selective basis will enhance the chance of success. (Feedback from one of the professional tutors)

Slide 6

Recent diets have shown that the answer to questions are too often very shallow and candidates seem to find it difficult to look at their knowledge base cross-sectionally. Most candidates can reproduce rote learned material but find it difficult to advise a client if it involves knowledge of a number of accounting standards.

Many candidates only answer 3 questions which naturally means that there chance of passing is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is practice was particularly prevalent in June 2004 papers.

The marks for “report” format are given on the basis that candidates use acceptable approach e.g. formal headings, computations in an appendix etc.

Slide 7

Guidance will be given in the examinable documents and in forum such as this on the nature of the knowledge required for exposure drafts. Discussion papers (if any) will generally be examined in terms of the major principles involved and will not be examined as a full question.

Group accounting question will still be compulsory and follow same principles but note that changes brought about recent IASB activity may change the nature of the adjustments in the questions. As has been stated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regulation” will become a more important part of the paper.

Issues in corporate accounting practice will be scenario based with the majority of the marks for core knowledge. Obviously in these situations, part of the answer may involve a detailed knowledge of the IFRS. The marking scheme will be such that candidates can achieve the majority of the marks for the core knowledge.

The delay in the issuing of EDs as standards means that a paper may seem to be over geared towards exposure drafts than the IAS equivalents. It means also that fuller knowledge may be required of some EDs. Foreign currency translation is a key area as was evidence by a question in June 2004’s diet. MNE’s (Multi National Enterprises) are an important element of this paper and foreign currency transactions/translation will be examined regularly.

As has been stated before, if there is a question on cash flows in section A then the likely hood is that a question on internal re-organizations will appear in section B.

Topics can be set in more than one question. For example impairment of assets can be issue to consider in several questions in a paper. Thus the subject mater is being examined cross-sectionally rather than just setting a single question on the subject.

1272

主题

2389

帖子

3180

积分

首席管理员

Rank: 5Rank: 5Rank: 5Rank: 5Rank: 5

积分
3180
 楼主| admin 发表于 2006-11-11 19:43:45 | 显示全部楼层
Slide 8

Corporate governance overlaps with other papers and therefore a full question on the subject will not appear but will be needed to be taken in to account when answering questions.

Environmental, social, human capital management and cultural considerations are important although questions will not be as frequent as other topics. Candidates have performed very well on this type of question in the past Note the UK governments’ initiative in setting up the “Accounting for people task force”

Similarly share valuation will not be examined frequently.

Price level changes relates to hyperinflationary situation which forms part of a question. IAS 15 has been with drawn and therefore CCA/CPP will not be examined.

Corporate failure will be contextual and will be more an analysis of corporate performance not Argenti, Tafler etc.

Traditional ratio analysis will not be examined as such but maybe required in evaluating part of a company’s performance.. A holistic approach to evaluation of corporate performance will be taken. Candidates have found this type question very difficult in recent diets as they focus entirely on ratios than looking at more practical issues e.g. the way the key stakeholders might react to the published results.

Slide 9

Note that the revenue recognition issues concerning long term contacts ought to be understood. Also the fact that there are legal requirements re reorganizations should be known. Note that any legal requirements in the International paper will be specified in the question. If a cash flow question is asked in Section A then the likely hood is that a reconstruction question will be asked in Section B.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will be examined as soon as is feasibly possible in this paper.

Current issues will be examined in every paper but core topics will not be ignored.

Candidates’ knowledge of “revenue recognition” principle has been poor in recent diets and this is particularly disappointing as these principles underpin financial statements.

Slide 10

IFRS 1 is critical to companies. Therefore full knowledge is required by December 2004 sitting although it was examinable in June 2004. An advisory question is a probability.

Reporting financial performance is an important agenda item for IASB. However the form of reporting is yet to be decided so any question in this area will require discussion and not computation until the format is determined.

Candidates’ knowledge of recent issues sometimes is quite poor and it is recommended that candidates access web sites such as those of Big 4 accountancy firms.

The improvements project will be examinable in terms of the detail of the new standards. Knowledge of other IASB projects will be at a superficial level with candidates gaining extra marks for their knowledge rather than it being core to the question.

Slide 11

Financial instruments will be dealt with at a fairly introductory level. The initial recognition, the classification and subsequent re-measurement will be examined. The types of hedge mainly fair value, cash flow and hedge of a net investment will be examined together with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hedge. The impairment testing of financial instruments will be examined. Note that many questions in the International paper will contain financial instruments and will therefore have to be answered in accordance with IAS 39.

De-recognition issues will be simply examined. For example: debt factoring/substance issues. Financial liabilities will be looked at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classification and measurement.

Embedded derivatives will be at an introductory level. For example the recognition of the fact there are at least two contractual elements to the contract in a sale or purchase contract.

A full question on financial instruments will appear in future diets.

1272

主题

2389

帖子

3180

积分

首席管理员

Rank: 5Rank: 5Rank: 5Rank: 5Rank: 5

积分
3180
 楼主| admin 发表于 2006-11-11 19:44:18 | 显示全部楼层
(五) Paper 3.7
3.7这门课表面看起来在最后三门里面是比较恐怖的,但如果深入了解了它的特点,相对于3.6,它的复习考试的可操作性和可把握度都比3.6要好多了,甚至比3.5还要好把握。从其绝对难度上来说,还是比3.5、3.6要高些。这门课的实用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只要学好了3.7,再看财经类报纸或听财经类英语节目,有关投融资、并购、期货、期权、国际金融方面的内容都能很容易看懂和听懂了。

整个3.7的知识体系看起来比较复杂,但如果分门别类地准备,通过做典型题来带动复习,总体来说还是能够顺利通过考试的。

整个3.7分为大概4个大模块,明细如下:

1)财务战略:包括财务预测、绩效评估、公司治理等。
2)投资和融资:包括:投资分析、资本成本、CAPM、投资组合、M&M模式、WACC、APV、收购与合并、企业重组、MBO等。
3)风险管理:远期合约、期货、期权、互换、期权定价模式等。
4)国际金融和投资:PPPT、影响汇率的因素、跨国投资评估、转移定价等等。
其中,投融资和风险管理是重点,风险管理是难点。

至于如何准备3.7,说起来其实简单:首先要认真仔细地阅读教材或者notes,了解里面的理论体系和做里面的例题,获得整个知识体系的感性认识,此时还只是初步了解。然后就是开始做全真题,将全真题根据知识体系分好类,然后一部分一部分地去琢磨,彻底弄懂每一个专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同时认真看后面的评分标准,知道考官打分的套路。最后就是对真题的进一步熟练和对理论的总结升华,做到对任何典型题都能快速解题,对任何理论工具都能熟练地运用,而且要清楚这个工具的优缺点和它的假设前提和局限性。还有,理论和理论之间的有机联系也一定要很清楚。

考试时,要确保3.7通过,首先要确保70分的必答题能顺利完成,必答题能在限定时间内完成的话,后面的两道可选题就是锦上添花了。必答题的额定时间是126分钟,留一点余量,争取必答题要在两个小时零10分钟解决战斗,剩下50分钟做两道后面的可选题。

一、财务战略(包括财务预测、绩效评估)。
这一部分已经考过两次了。典型题为2001/12和2004/06第一题,还有2003/12第二题。这一部分的复习和考试没什么诀窍,就是要细心,仔仔细细地从问题里面读出考官给出的文字信息。

二、投融资。
这一部分主要有很多理论分析工具,理解和熟练并不是很难,仔细看书加上做真题,应该会很快掌握它的内容。但重要的是,所有理论都是建立在很严苛的假设前提上的,所以在学习运用公式计算时,一定不要忘记了那些前提条件,计算完了时,一般都要求有讨论。这个时候,只要将理论的假设条件拿来讨论,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战略等等,就可以很轻松地写出很多有效的论点出来。3.7的必答题的讨论部分有个这样的特点,不需要深入展开,只需要写要点,一个要点一分,如果一个要点稍微展开就可以有两分,所以这部分的分数是很容易拿到的,只要多看真题里面考官的答案,很快就能找到其中重复出现的规律性的内容。
这一部分有以下几种典型题型:

1、海外投资。(典型题:pilot paper 第一题,2003/12第一题)

海外投资就是在2.4的NPV计算的基础上,加上PPPT(购买力平价理论),用来计算未来几年的汇率,然后将海外的现金流折算成为本币,最后计算出在本国的NPV。它的格式和套路非常典型,容易记忆,其他内容与2.4基本一样,多了PPPT,多了两国的企业所得税差额的补足的计算,有时还有加上了real option. 比如:在海外投资时,可能本国的工厂可能要关闭或者削减生产能力,这里面就有一个综合权衡的问题,都有NPV可以计算的。反复将典型题摸熟了,应该能举一反三。

2、并购。(包括公司估值company valuation,典型题为Pilot paper 第二题,2002/12第一题)
企业重组(典型题:FTMS notes Seminar 4:第四题Goodsleep,真题2003/06第一题)

这一部分非常复杂,特别是企业重组,但只要找到了窍门,还是有办法的。具体的套路就不详细说了,教科书和真题里面都讲得很详细,只要认真做题,一定能找到规律。

这里着重强调一下projected operating free cash flow, 这一技能可以说是并购重组类解题的最重点,这个会了,其他的问题都迎刃而解。我们知道,凡是涉及到并购、投资、重组,都要对目标公司进行公司价值评估,有很多很多评估的方法,比如:净资产(Net Asset Valuation)、P/E ratio method、Dividend yield method等方法,其中最重要、最常用的就是Free cash flow valuation method。在2002/12 Q1、2003/06 Q1、2003/12Q2中,考官都详细给出了怎么样计算projected operating free cash flow的方法,比如2003/12第二题里面,他给出的计算方法是:profit before tax + depreciation + interest(1-tax rate) – tax – increase in working capital – replacement investment,但这并非是唯一答案,考生可以自己设定自己计算公式,答案后面有这样的附注:Other definitions of free cash flow are possible, including adjustment for the change in loan and disposal of assets. 所以这样的题型解题还是很灵活的,只要考生自己设定的前提和后面的计算前后相符,都能拿到分。

3、APV(典型题:2004/12第一题,FTMS notes Seminar 第2题 Tovell)。

这种题型其实也不难,关键在怎么辨别:到底是用APV还用adjusted WACC?其实教科书上给出了一个辨别标准:如果给出了project debt or debt capacity, 就用APV;如果给出了project D/E ratio, 就用adjusted WACC.

三、风险管理。

这一部分在3.7里面算是比较复杂的,原来即使考过cpa的朋友也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避险工具,学起来还是有点吃力,不过不要紧,找到了诀窍加上反复练习,一定可以掌握好这部分内容。

Hedging有四大工具,分别是:远期合约forward contract、期货futures、期权option、互换swap。

远期合约就是直接锁定未来某时间点的汇率或利息,其优点就是:在未来的汇率或者利息波动时,对自己不利时,风险由银行承担;对自己有利时,超出合约锁定价格的利益部分由银行享受了,公司自己享受不到。

期货:就是根据自己的判断,以某某资产为例:如果判断现货市场上被保值对象(货币或者利息)未来价值下跌,则现在就以较高价值出卖期货合约,在将来现货要交割时,再买进相等数量的合约对冲掉原来的卖单,以期货市场的获利来补充现货市场上的损失。所以,期货无非就是“现在高卖将来低买”或者“现在低买将来高卖”,以此来获利,然后用来抵消在现货市场上的损失。有时也可能是在期货市场亏损,在现货市场上获利。但这只是投资者的个人判断,市场的实际情况并不是由人的意志来决定的,偶然因素太多了,里面有巨大的风险。相比较其他的避险工具,期货有另外一个缺点,那就是要缴纳一定的保证金(deposit或者initial margin)。

期权就是一方支付一定的佣金,从另一方手中购买一项权利,将来有权做什么,但并没有义务做什么。这种方式比期货就灵活多了,从购买方的角度来说,将来对自己有利购买方就放弃自己的权利,反正佣金已经支付了,以佣金为代价换来了风险的规避;如果将来的市场对自己不利,购买方就行驶自己的权利,风险由期权的卖方承担。

互换比前面三种工具更复杂,在这里不详细介绍了,教科书上也讲得不是很详细。

关于这一部分的学习,首先要认认真真看教科书,首先要熟悉基本的原理和常用术语,FTMS的notes这一章写得不好,非常简略,还是要详细看教科书。

风险管理题(hedging)的考试技巧及经验分享:

1)外汇买入、卖出价判断小技巧。

外汇类首先要具备快速识别买入价和卖出价的技能,尽管书上讲了很多方法,比如:采用英国的间接法(考试时基本上都是用间接法,即:外币/本币 X/1),假设现在的汇率是:$1.4646-1.4650 / 1£,前面的叫offer price(卖出价),后面的叫bid price(买入价),但这是从银行的角度来讲的。书上讲了:无论什么情况,采用的价格总是对银行有利的。

我的方法是,考试时是要考从企业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即公司是否要买入还是卖出相关外币,公司的角度正好跟银行相反,以间接法的固定格式来讲,银行是左边为卖出价,右边为买入价,简称“左卖右买”。这样一来,要把企业的方法记死了,很简单,四个字:“左买右卖”,以后无论碰到有多复杂的情况,只要记住了“左买右卖”四个字,则不需要再浪费时间去思考了,直接一眼就能找到相应的价格。

2)解题技巧。

无论是什么样的风险管理题,首先要找到现在的时间点和将来需要交割某项资产或者负债的时间点,这些时间点散布在题里面,要仔细去找。找到了时间点,才好决定采用哪个时间的期货期权产品。

风险管理题里面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要计算未来的期货合约的价格,这个一般题里面不会讲,只告诉考生现在和将来的现货市场的价格。需要自己做假设,一般是假设basis是按照时间推移平均移动,然后可以推算出将来某一时间点的期货价格。这是hedging计算题的基本功,这个不会的话,后面的计算就没法展开了。

计算期权时,记得最后一定是用exercise price去和futures price 去比较,来计算损益,如果跟spot price比较,肯定就错了。

利息期货期权计算时,一定不要忘记乘以时间系数,比如:3/12等,忘记这个最后的结果就会有大出入。另外,期权计算题要计算完2到3个组合才有满分,计算一个不够。

1272

主题

2389

帖子

3180

积分

首席管理员

Rank: 5Rank: 5Rank: 5Rank: 5Rank: 5

积分
3180
 楼主| admin 发表于 2006-11-11 19:44:56 | 显示全部楼层
3)期权详解。

期权是hedging里面最复杂的内容,尤其是利息期权,所以这里我尽量多解释得详细一些:期权简单来说分为call和put两种,但加上买和卖,就产生了四种组合,必须要清清楚楚弄懂了才行。

详解:buy call option 有权利以某价格购买某产品,sell call option被要求(有义务)以某价格出卖某产品;这两项是一对,一方有权利买,一方有义务卖。

Buy put option 有权利以某价格出卖某产品,sell put option被要求(有义务)以某价格购买某产品;这两项又是另外一对,一方有权利卖,一方有义务买。

从上面的解释可以看出,期权的购买方并没有什么风险,他只是要支付现金premium,然后等到期权到期日时(或到期日前),对自己不利他就行驶权利,以规避风险;对自己有利就放弃他的权利。而出卖期权的另一方,虽然当时赚到了一部分现金,可是他却承担了巨大的风险,因为佣金只是整个合约的很小的比例,但当购买人到时要求行驶权利时,如果市场对期权出卖人不利时,期权卖方承担的风险是巨大无比的,衍生金融工具就是具有这样的放大效应。远的搞垮巴林银行的德国人里森不说,最近的咱们中国的中航油(新加坡)的陈久林,卖出大量石油期权(具体是call还是put不记得了,我估计是call),等到到期日时,石油价格已经涨上了天了,别人要求行驶权利,没办法,只好破产或者重组吧。

下面再看利息期权:buy call option 有权利以某种利率收到利息sell call option 被要求以某种利率支付利息,这俩是一对。

buy put option 有权利以某种利率支付利息sell put option被要求以某种利率收到利息,这两项又是一对。利息期权比货币期权稍微难懂一点,不过也问题不大。

再看更复杂的:caps、collars and floors。

利息期权题左边的exercise price是以(100-x%)来表示的,利息越高,则price越小,且它的值是由小到大从上往下排列。我们如果仔细琢磨一下借款人和贷款人的情况,就能很清楚地分清楚他们分别要选择哪些项目来规避风险。

先看贷款人(lender):他要确保自己能在自己设定的最低利率范围内收到利息,利息越高越好,使自己不损失;那么我们看看上面,他只能选定一个floor利率,也就是保底利率,而且他要buy一个call option来确保自己的权利,所以在他就要在利息期权的题目里,占据左下角,购买call option,(至于选哪个月份,这里就不用讨论了,太简单了)。然后,lender为了节省自己的佣金成本,干嘛不去卖点期权!他不能去卖那种要支付利息的品种(call),因为他本身需要收到利息,所以他在右上角选择sell put option,越往上利息越高,他求之不得,所以对于他没有任何风险。所以这样他就实现了collar的操作。总结起来就是:贷款人在左偏下购买(buy)保底利率call option,然后在右偏上出售(sell)较高利率put option,实现collar操作。

不过,实际解题时,可能有2-3个组合,不止一个组合。

贷款人讲清楚了,借款人的就很容易了,全部与贷款人相反,总结如下:借款人(borrower)在右偏上以封顶利率(caps)购买(buy)put option(有权利以此利率支付利息),然后在左偏下以较低利率sell call option,实现collar操作。

打个形象的比喻:整个利息期权的分布表好像一个矩形,借款人占领右上角购买put option,然后再在左下角方向捞点premium降低成本;贷款人占领左下角购买call option,然后在右上角方向捞点premium以降低成本。

4)期权定价模式。

这一部分内容比较分散,但确实是非常重点的内容,既包括投资部分里面的real option,也包括Black-Scholes model,还包括:Put call parity: Pp=Pc-Ps+Xe-rt等等内容。在这以部分,期权的概念就从前面讲的货币、利息期权延伸到了股票期权、指数期权、以及投资里面的real option。

这一部分的复习于考试也没有什么诀窍,首先还是要明白期权的概念,然后熟悉相关的计算,散布于真题、教科书、和FTMS Notes里面,都有很多很好的典型题,扎扎实实做个几遍,应该就没问题了。

四、国际金融。

这一部分能考的内容不是很多,重点还是PPPT和International Fisher’s Effect,以及一些国际金融的常识,比如影响一国汇率和利率的因素等。还有比如转移定价、税收天堂、欧洲金融市场这些内容,有空看看还是有好处的。

对于2005年6月的考试,我个人的感觉是,因为并购和重组好久没考了,第一题有可能是这部分内容;风险管理部分,因为上次刚考了swap,这次考利息和货币期货期权的可能性很大。至于后面的可选题就不用猜题了,老老实实全面准备,到时看自己擅长哪部分就做哪部分的题。

结语

写完了3.7,我的考试经验分享系列也差不多写完了,前面的1.1到3.4的内容,因为已经考过很长时间了,记忆不是很清晰。原来是打算每门课都写一篇考经的,最近这一段时间要全力找新工作,根本就没有那么多时间,以后有时间再说吧,来日方长。不过考这些部分的考友如果有什么问题还是可以通过email直接问我(1.3、2.2、3.1、3.2除外,因为没有考过),我会尽力回答。

写这些考经的初衷,就是想通过它结交一些新朋友,建立自己将来职业发展的朋友圈子,以后大家能互相帮助,互通有无。我确确实实是很认真地来写的,写最后三门每门课都把书和考题摆在电脑旁边,边看书边写,希望能对正在应考和将来应考最后三门的朋友有所帮助。

我现在虽然通过了ACCA,但因为是半路出家,原来没有财务相关经验,现在转换新工作也很困难。读过我的考试经验分享系列的朋友,如果你碰到有外企与财务相关的工作机会(初级岗位就行),或者你现在的公司有这样的机会,或者你的朋友有这样的机会,请不要忘记帮我留心一下,有任何消息请发email给我:yuyaping66@163.com 或者用msn也行(msn: jamesyu_72@hotmail.com)。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CCA论坛,ACCA考友论坛-全球ACCA中文论坛|中国ACCA学习网

GMT+8, 2025-1-23 02:23 , Processed in 0.08506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